行為藝術是甚麼,又為何重要?這個講座以李文檔案作為出發點,簡介行為藝術在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歷史。講座亦介紹了李文的作品,並探討他所接受的繪畫訓練如何影響他在行為藝術上的發展。
此系列短片內容源自「教學實驗室:由繪畫到行爲藝術:李文檔案」講座。
內容:武洪章臺(文獻庫研究員)
旁白:馮思樺
語言:英語
長度:25分鐘
I.三個導致行為藝術在新加坡興起的項目
長度:7分鐘
- 藝術與社會的相關性
關鍵詞:
後二次世界大戰,去殖民化,快速現代化,消費文化,日常生活的商品化,社會運動:世界各地的抗議和示威
- 1950-1980年代
關鍵詞:
藝術從被認為“天才藝術家”的創作轉為一種集體協的過程,短暫性,體驗感,社會行動主義,社區實踐
II.新加坡近代行為藝術史概述
長度:7分鐘
- 新加坡藝術家將他們對本土問題、本土材料和在地實踐的觀察與行為藝術相結合
重要事件:
《渠中簾》(1979),藝術家村成立(1988),「藝術家大會」在 5th Passage當代藝術中心舉辦 (1993-1994),新加坡行為藝術實質被禁的十年 (1994),「藝術家古蹟研究」計畫(2000-2005)
- 新加坡藝術家質問紀念碑和城市遺址
重要事件:
萊佛士登陸遺址,魚尾獅公園和芳林公園(2000)
III.李文的藝術實踐
長度:11分鐘
- 關於李文
重要事件:
生於1957, 加入藝術家村(1989),入讀倫敦理工城市學院 (1990-1992),獲得拉薩爾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2006)
關鍵詞:
東方主義,黃金,太陽
- 藝術家:
李文,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 -
藝術計劃:
《黃人之旅,no.1》(1992),《黃人之旅,no.2:火與太陽》(1992),李文與林路和荒井真一合作的《人體測量學修訂版:黃色時期(在伊夫·克萊因後)#2 》(2008)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