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縫合歷史

背景
目的
對象
詞彙
教學理念
參考館藏
熱身練習(網上)
練習一:過去(網上)
練習二(額外練習):想像未來(現場)
對於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的思考
關於藝術家

藝術家練習:連繫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兼教育工作者」深信藝術家能夠運用創意傳遞我們彼此經歷。計劃經公開的方案徵集,召集亞洲區內的藝術家兼教育工作者及海外亞裔僑民。參與者從文獻庫的線上館藏取材,融合在地語景和當前教育環境設計教學方案。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連繫館藏,有從個人層面出發,也有由從館藏延伸探討,或在工作坊和教學活動中直接利用特定的檔案材料。儘管練習方案以各藝術家兼教育工作者長期合作的學員及其切身背景構想而成,但它們也可以應用於更廣泛的背景和地點。

Ponnapa Prakkamakul是駐美國麻省的泰裔視覺藝術家兼園景建築師。其作品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集中討論移民面對的文化錯置和孤立。在這個藝術家練習中,她從文獻庫中與行為藝術相關的館藏中汲取靈感,並示範如何以行為藝術激活人們對社區空間的想像。


背景


此藝術家練習旨在引介行為藝術
把行為藝術視為社區保育的創意策略。練習主要探討當代藝術家如何利用表演行為,讓公眾參與其中,同時提高他們的社區意識。社區成員是觀眾亦是表演者,一同在個人與集體層面作出反思,找出大家有共鳴且能凝聚社區的迫切議題練習的目標是利用行為藝術轉瞬即逝的特性,收復空間並使其活躍起來,尤其是那些受牌照或土地條例限制的空間。練習包含網上和實地活動兩部分。 


目的

 

  • 探索如何通過行為藝術表達意念和思想
  • 了解當代藝術家如何從日常活動或慣例中汲取靈感
  • 提高參與者對士紳化、文化認同和歷史的意識


對象
 

本練習特別為對於行為藝術感興趣的藝術教育者、大學生和藝術愛好者而設。導師可根據各自的教學環境和學生學習需要自由調整練習。 

自 2019 年起,我通過亞美社區發展協會 (ACDC) 的 A-VOYCE 青年計劃與波士頓唐人街的社群合作。我的學生是高中生,他們是在唐人街生活或上學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亞裔美國人。計劃連結青年和藝術家教育者旨在探索波士頓唐人街的歷史城市更新的影響、社區發展及文化認同。目標是讓青年能夠自信地運用對話、故事和公共藝術發聲,為社區作出正面改變 


詞彙

士紳化因更多富裕居民和企業湧入而改變社區特徵的過程。[1] 

創意社區保育:社區發展過程利用公共、私人或非牟利的外部資金,以各種藝術和文化活動策略性地塑造或改變某社區的自然和社會特徵。[2] 

日常用品:居家之中常用或現成的物品,通常反映特定文化,如樂器、器皿、家居裝飾或儀式物品等 

身體作為畫布身體作為雕塑:以人體為裝置藝術的基礎;以人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將身體視為可移動的物品或活體雕塑。[3]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trification

[2] https://usdac.us/blogac/2017/12/11/creative-placemaking-placekeeping-and-cultural-strategies-to-resist-displacement

[3] https://www.homejournal.com/en/article/Q%EF%BC%86A-with-Frog-King/


教學理念
 

整個練習包含開放式討論和實戰活動。討論的功能是讓全班同學以小組形式展開對話和集思廣益以進行更深入的研討實戰活動則會利用衣服和家居用品等常見物料。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助他們突破界限。 

反思性教學是我教育實踐的一部分。即使學生對參與表演有不同的接受能力這個練習仍然有足夠的靈活度能夠應付改變之餘,不偏離學習目標。導師可因應學生的參與程度,調整或即興創作練習內容


熱身練習
網上
 

你今天過得怎樣? 

同學接連做出一系列身體姿勢表達個人狀態讓其他同學進行猜測。大家完成後,全班簡要地討論哪種肢體語言較為容易詮釋 

熱身練習的題目可變,可以是任何跟該組學生相關的問題。目的是鼓勵學生開始運用自己的身體來溝通和表達思想。 

若學生非常投入,導師可着眾人同時擺出姿勢利用Zoom把動作記錄下來,及後作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

圖片:熱身練習
圖片:熱身練習


練習一:過去(網上
 


步驟一:改變
 

(一)先由課堂討論開始學生討論社區正面臨的變化,以及這些改變怎樣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大家對地方的所思所感。 

(二)然後,導師為學生簡單介紹「水的保衛者」保育運動在中國府南河和拉薩河發生的背景,介紹藝術家尹秀珍,並展示相關錄像和圖片:尹秀珍,《洗河》,1995 

圖片:尹秀珍,《洗河》,1995年,表演,成都。貝特西達蒙檔案:水的保衛者(成都與拉薩),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尹秀珍,《洗河》,1995年,表演,成都。貝特西達蒙檔案:水的保衛者(成都與拉薩),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三)同學反思並討論藝術品、藝術家想要傳達的信息、水的狀態變化,以及那些改變如何影響在場觀眾的注意力、感受和參與程度。 

  • 什麼是行為藝術?
  • 藝術家在行為藝術中有著什麼角色?
  • 什麼是公共藝術?
  • 藝術家可以怎樣邀請觀眾參與表演
  • 公眾參與有什麼好處?
  • 雕塑不斷變化的性質怎樣影響着觀眾的感知?

                 

步驟二:故事歷史 

(一)導師介紹蛙王及其青蛙鏡計劃(1998解釋作品背後的藝術家意圖,即讓觀眾「恢復記憶,重燃已知過去,以照亮當下。」詳見《蛙托邦:鴻港浩搞筆鴉》  

圖片:《青蛙眼鏡計劃》參與者。攝於1998 年蛙王個展《郭孟浩遊藝三十年》,展期1998年3月21日至4月19日。蛙王郭孟浩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青蛙眼鏡計劃》參與者。攝於1998 年蛙王個展《郭孟浩遊藝三十年》,展期1998年3月21日至4月19日。蛙王郭孟浩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二)學生思考怎樣利用日常事物如建築物、人物、食物、衣服等,以視覺形式呈現歷史。每人跟全班分享想法。 

  • 根據集思廣益環節歷史一直以來是怎樣以具體形式呈現出來
  • 歷史是否關於過去?怎樣在日常生活或用品中尋找歷史?
  • 甚麼是「歷史」?它在社區中的角色又是甚麼

(三)學生以小組(分組討論室)形式以尹秀珍和蛙王作品為例,就歷史的定義和理解自由討論 

  • 你認為自己的文化身份是甚麼
  • 我們可以怎樣用更具體可觸的媒介呈現歷史?

                                   

步驟三:身體身份 

(一)除了步驟二中討論過的有形歷史文物外,部分藝術家以身體為媒介探索個人故事和表達自我身份。導師可向學生介紹藝術家貝特西達蒙及她於「水的保衛者」(成都和拉薩)保育運動中的角色。在這部分,導師可展示《7000 歲婦人》的相片紀錄,以及尹秀珍錄於2017 11 4 日的訪談。

圖片:Betsy Damon,《7000 歲婦人》,1976–1979年。貝特西達蒙檔案:水的保衛者(成都與拉薩),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尹秀珍訪談,2017 年 11 月 4 日。貝特西達蒙檔案:水的保衛者(成都與拉薩),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其他適用於步驟三的參考作品包括 

  • 李文,《黃人之旅》,1999
  • 蛙王,《生命雕塑》,1978
  • 浜田真由美,《身體裝置》,1999
圖片:蛙王郭孟浩,《生命雕塑》,1978年。蛙王郭孟浩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李文,《黃人之旅》之十三破碎身體流動地面,1999李文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浜田真由美,《身體裝置》,1999年。Womanifesto 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浜田真由美,《身體裝置》,1999年。Womanifesto 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二)學生分享對作品的看法,然後把自身的故事與作品連結導師可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在個人故事之外探索這種策略,着他們談論自己社區的歷史。 

  • 藝術家使用的媒介是什麼
  • 在不同作品中,藝術家是怎樣運用身體和衣服(或覆蓋他們肢體的東西)呢
  • 藝術家怎樣以身體為媒介認識和表達自我身份? 他們運用什麼方法來表達自己社區的歷史?
  • 他們怎樣令個人經歷變得公開怎樣從個人聯想到政治? 
  • 他們怎樣以個人敘述和經歷挑戰社區的刻板印象? 

 

步驟四:連衣裙 

想像身體就是一幅畫布每個學生用至少五件家庭成員的衣服或物品來混搭。導師可鼓勵他們發揮創意,保持性別中立。目標是運用身體作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將服裝視為表達和溝通的手段。 

  • 為甚麼你會選擇某些家庭成員的特定衣服或物品?
  • 這些物品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它們對你有什麼意義
圖片: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VOYCE 青年計劃Malden青年工作坊屏幕截圖。圖片由 ACDC 提供。
圖片: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VOYCE 青年計劃Malden青年工作坊屏幕截圖。圖片由 ACDC 提供。

步驟五場域 

(一)全班在社區中選定的地點集會,各自帶上在步驟四中選好的服裝或物品。場地可以是公民廣場、某開放空間、公園或任何空地。取決於地點,學生可利用此環節處理自己對該地的回憶或與場域建立新聯繫 

(二)學生參考課堂中討論過的藝術家計劃各自思考他們希望向公眾傳遞的信息,然後選出一個藝術家做過的行為藝術表演。這些表演包括集體行為、人體彩繪或公眾參與 

  • 如何將你的身份認同與地方風景或觀眾聯繫起來
  • 選定的表演與社區成員的故事和身份有什麼關係
  • 怎樣吸引觀眾?

這部分預設為面對面環節。視乎學生的位置這一節可於Zoom會議後立刻進行或安排在另一天完成。 

 

事前準備 

導師:準備簡報以促進討論。 

學生:準備家庭成員的服裝或者日常用品。 

額外物資:大幅紙張、膠紙、剪刀和彩色箱頭筆,供學生創作。萬一學生無法找到特定的衣服或物品,可用紙製作。 

面對面環節的替代方案:導師可調整面對面環節中的練習,例如要求學生將衣服和家用品從家居帶到課堂,或使用現成物(如蛙王在他的作品中那樣)。練習結束時,全班可外出在社區中選定的地點表演。 

 

反思 

後續 

我觀察那些首次探索行為藝術的學生,注意到有時候他們對在活動中使用自己的身體感到猶豫。其中一個可以幫助學生更為熟悉這種概念的練習是先叫學生扮成自己的同學,着他們利用同學的物品來扮演他者 

課後討論
 

  • 你認為那些選定的物品怎樣塑造我們的身份或看待事物的方式?
  • 比較不同的社區保育策略,以及它們與社區聯繫的有效性


練習二(額外練習):想像未來(現場)
 


步驟一:社區故事
 

(一)導師展示李文作品《紅色的呼喚,當我們再見(二)《身體即檔案》的表演錄像。 

圖片:攝於《紅色的呼喚(寡婦)》芝加哥演出,2013年。李文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圖片:攝於《紅色的呼喚(寡婦)》芝加哥演出,2013年。李文檔案,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

(二)學生討論他們對這些行為藝術表演和藝術家意圖的看法。 

  • 藝術家想說的是甚麼?
  • 冰在尹秀珍與李文作品中有著怎樣的角色
  • 作品的歷史背景是甚麼?
  • 我們可以怎樣重塑或者重新想像歷史?


驟二:一磚一瓦建立社區 

(一)全班討論某個在社區中逐漸失去身份認同的地方,成因可以是建築物遷拆,還是家族生意的搬遷、塗鴉、新式連鎖企業的出現或士紳化等等。全班同意選定一個地方作為表演場地。 

(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漫遊社區,為重要或感興趣的地方拍照。過程中,記下觀察到的現成物,例如花或土壤,並且採訪居民,問及他們對地方的回憶以及未來的期望 

(三)全班一起將相片、現成物和寫上居民信息的紙張,植入冰磚之中。可選擇其他載體 

(四)學生開始在現場堆砌冰磚並邀請社區成員參與,作為重建場域或分享地方故事的行為藝術表演 

  • 哪裏會是適合設置這類裝置的地點
  • 如何邀請社區成員和附近居民參與?


對於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的思考
  


亞洲藝術文獻庫館藏可算是亞洲當代藝術的維基百科
它建立了一個由文字檔案、圖片、錄像和參考資料等組成的世界。其中,錄像和藝術家訪談於我尤其重要這些檔案讓我對某展覽、藝術家意圖,甚至是觀眾的反應都有了整體的理解博物館和畫廊網站通常缺乏這類資訊。通過這些資料和藝術品圖片,我能夠在藝術家的一系列作品中,或在群展的一眾作品之間,找到關聯 

文獻庫館藏數量龐大,我建議任何想要探索檔案的朋友若希望做出有效的研究,便必需預留大量時間四至六小時)。與其花短時間分段瀏覽我發現付出更長時間能夠助我沉浸在文獻之中,對藝術品有足夠的閱讀和理解連結不同的藝術品或檔案身為教育工作者,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網站是個寶貴的知識庫,讓我靈活運用資源,並從中學習 


關於藝術家
 

Ponnapa Prakkamakul是駐美國麻省的泰裔視覺藝術家兼園景建築師。其作品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集中討論移民面對的文化錯置和孤立。Prakkamakul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園景建築碩士課程,並獲該校頒發Lowthorpe Fellowship Award研究獎學金她曾參與眾多藝術家駐留計劃,包括David Bethuel Jamieson Artist of Color Residency、the Urbano Project、Mount Auburn、Residence LabManoog Family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後者隸屬沃特敦水管博物館Plumbing Museum;Prakkamakul其中四幅畫作亦被該館永久收藏。其他覽、出版及收藏遍佈美國亞洲各地目前,PrakkamakulKingston Gallery代理,同時是Sasaki成員兼註冊園景建築 

上載日期:20221027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