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練習

在家學習|我今天清潔了什麼?

第一部份:個人
i) 「我今天清潔了什麼?」 ──繪圖習作
ii) 「看我找到什麼?」──剪貼簿習作
iii) 演示習作
第二部分:家庭
i) 「他們在家裡做什麼?」──調研習作
ii) 「誰幫助我們清潔家居?他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如何生活?」──拼貼習作
第三部分:延伸討論──社會和生態
給老師的話:
藝術家簡歷

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令全球陷入危機,導致各地停課、封城。有鑑於此,文獻庫擴展「在家學習」,邀請海外藝術家合作設計創意練習。這些練習引入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印度實施全國性封鎖措施,改變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印度藝術家Nilanjana Nandy遂從個人、性別和社會等方面,探討連串圍繞家居清潔的問題。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疫症全球大流行,令我們重新關注日常生活。一些以前未曾察覺的東西變得明顯,連日常家務也受到注意。

「我今天清潔了什麼?」以習作形式從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探究清潔家居的行為。

圖片:此插圖闡述了是次習作探究清潔行為所用的框架。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此插圖闡述了是次習作探究清潔行為所用的框架。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第一部份:個人

 

i) 「我今天清潔了什麼?」 ──繪圖習作

 

社交隔離政策使我們無法將家務假手於人。在這異常情況下,我們不妨檢視今天清潔了什麼。

  • 繪畫出你清潔的物品(可利用手上任何文具,例如任何種類的紙張、鉛筆/原子筆/箱頭筆/顏色筆等)。
  • 繪畫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你於某一日清潔的東西,例如一件物品、房間的某個角落、書桌、抽屜、食具、洗手間、書架或一疊光碟。
  • 在每幅繪圖標示日期。你亦可以記錄清潔的時間和清潔時想到的事情。
  • 你可以畫出對象在清潔前及/或清潔後的狀況。
  • 你亦可以畫出清潔用的工具和物品,令構圖更加富趣味。
  • 繪圖時可嘗試應用在藝術課中學到的繪畫技術,例如繪畫靜物畫的技法或構圖概念。
  • 你們當中可能有人不喜歡繪畫。不妨把自己視為紀事員。假如你不想畫出整個情景也不要緊;你亦可以繪畫示意圖或利用符號/圖標。
圖片:《MARCH》。示意圖顯示一個步行的人,亦教人想到2020年3月時新移民因政府突然決定封城而大舉逃離印度市區的情景。圖片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MARCH》。示意圖顯示一個步行的人,亦教人想到2020年3月時新移民因政府突然決定封城而大舉逃離印度市區的情景。圖片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 如果你不擅繪畫,可以利用相片記錄物件在清潔前和清潔期間各個階段的狀況。你可以將隨想寫在日記中或輸入至電子文件中。將所有圖像和筆記以順時的方式儲存在個人電腦的文件夾中。

參考資料

繪畫的同時,讓我們探索一下各種以繪圖為主的圖像敘事手法。看看伊朗裔小說家瑪贊.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插畫,以及印度藝術家Gagan Singh的繪圖。二人的作品都呈現豐富的細節,但手法卻非常簡單,大部分均為線條畫,看上去任何人也能畫出。瑪贊.莎塔碧的插圖小說《我在伊朗長大》已被改編成電影,有空時你也可以觀看。

以色列出生的美籍插圖師Maira Kalman同樣畫風簡單,但豐富的用色令構圖充滿層次。

印度藝術家Shreyas Karle的繪畫作品猶如示意圖。示意圖不僅是用來闡釋科學和數學概念的工具,也有不同作用。

 

 

ii) 「看我找到什麼?」──剪貼簿習作

 

你可能覺得日常家務非常累人或沉悶,但過程中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你東翻西抹的時候,可能會找到一些你早已忘記或從未留意的東西。這些意想不到的發現使家務猶如尋寶,帶來「驚喜時刻」,當下與你產生聯繫。

打掃家居時,你可能會不經意找到舊玩具、筆記本或日記中不甚可靠的筆記等。好好享受那一刻,然後將你找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現在,你由一位紀事員變為檔案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我們可以將這次體驗記錄於剪貼簿中,或以相片製成圖像報告,又或以盒子收藏相關物件,製成盒子博物館。

  • 以繪畫或相片記錄相關物件,如物件體積並不龐大,可將它放進透明膠袋或信封中儲存。
圖片:盒子博物館一例。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盒子博物館一例。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 寫下物件生產/創造/購買的年份或時期(大約年期已可)。
  • 記下它最初的狀況。盡量回想關於這件物件的資料,你也可以向家人查詢,甚至寫下與物件相關的事件(如不想寫成文章或完整的段落,可以用要點形式記下)。
  • 以文字或繪圖描述這一刻對你的意義,你亦可以描述家人的意見。
  • 記下你認為有趣的發現,可以是不尋常或奇怪的東西。
  • 將這些物件放進舊鞋盒或小布袋中。我們會在復課後在課堂上展示這些物件和相關的筆記。 

參考資料

看看已故導演薩耶哲雷(Satyajit Ray)的兒子Sandip Ray在自我隔離期間打掃家居時找到什麼:

「 Sandip Ray在家發現逾千底片,舒解鬱悶疫情」

 你知道薩耶哲雷是誰嗎?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他的電影作品。

 

iii) 演示習作

 

  • 將你清潔家居的過程拍成錄像(可以用手提電話拍攝)。
  • 重演錄像中的動作和姿勢,但實際並沒有清潔任何東西,純粹利用身體語言完成演示,不要使用任何道具或清潔工具。
  • 將演示過程拍成錄像。
  • 可以的話,為片段加上配樂,或在演示時製造聲效。
  • 留意因為缺乏真正的物件或清潔意圖而造成的抽象效果。
  • 寫下你對演示的感想。
  • 晚飯時在家人面前(循環)播放兩至三段演示,或邀請他們在家中不同的空間(場所)參與演示。

參考資料

親身嘗試過行為藝術演示後,讓我們看看美國藝術家Martha Rosler的作品《Semiotics of the Kitchen》。這段六分鐘長的行為藝術演示錄像於1975年發表。你覺得藝術家在錄像中做什麼?藝術家嘗試表達什麼?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抽時間讓其他學科的老師分享他們對這錄像的想法。

 

第二部分:家庭

 

i) 「他們在家裡做什麼?」──調研習作

 

家人如何分擔家務?每個人也有參與嗎?還是由一人全盤擔當?

Martha Rosler的演示將討論帶到家務的性別定型議題上,就讓我們檢視一下自己親身經歷的實際情況。

每日調查一下各種家務分別由誰人擔當。沒錯,藝術實踐也可以包含調研。這次藝術習作慢慢演變成一個社會實驗。

  • 你可以羅列一份家務清單,包括煮食、清潔、洗衣、澆花、儲水、洗車、買菜等。回想一天下來的活動可助你擬定清單。
  • 在睡前簡單地調查一下家務如何分配。詢問每一位家庭成員當天擔當了什麼家務。
  • 以列表或筆記形式簡單地列出調查結果。但調查必須每天進行一次。
  • 一星期後,集中整理所有調查結果。
  • 按參與家務的程度將家庭成員分類,排列出由最頻繁到最少參與的幾個組別,並以不同的顏色作為識別。
  • 觀察是否有家庭成員的參與模式有變。

這習作要求我們搜集數據、製作圖表、資訊圖並分析數據。我們可以在其他學科的老師帶領下完成這些任務。換言之,你的調研習作成為了一次動員學校所有老師的練習。與此同時,讓我們思考一下:

  • 你想將調查結果與班上的同學分享嗎?為什麼?
  • 你認為可以將調查應用到朋友及社區層面嗎?你會如何將它引入社區?假如你認為不能引入,那是基於什麼原因?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7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7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ii) 「誰幫助我們清潔家居?他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如何生活?」──拼貼習作

 

小學時,我們認識到社會上不同的職業。我們的家居、學校、辦公室、醫院、商場和城市,依賴來自不同地區甚至海外的人來協助運作,他們付出體力勞動,但我們往往視之為理所當然。

只有疫症大流行令全國實施封鎖,他們被迫暫停工作時,我們才因為沒有他們的協助而意識到他們的存在。這個以家務為題的討論,始於這些協助打理我們的家居和日常生活的人暫時在我們中當消失。以此為背景,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他們。

  • 任意想像五個家居場景,例如晚飯/生日派對/早上/廚房中。
  • 將五個場景分別畫在五張A4尺寸的白紙上,構圖盡量詳細,並仔細上色。
  • 想像你的家務助理在每一個場景出現的情況。他會在做什麼?
  • 將想像中的他畫在報紙或舊雜誌上。
  • 將它剪出來並貼在你早前繪畫的場景上。
  • 在紙條上寫下你對家務助理的描述,並將之貼在每幅繪圖上。向家人詢問更多關於這個家務助理的資料。
  • 寫下你和家人所知道有關他的事情,可以是他的身世或個性等任何資料。

你會驚訝自己對這些人和他們在外的生活所知極少。讓我們跟班上其他同學交流所得資料,看看我們如何描述他們。我們對他們的認知有沒有既定的模式?

參考資料

既然我們思考到社會上的階級分野,就讓我們參考孟加拉藝術家Jannatul Mawa的攝影項目《Close Distance》中一系列以孟加拉家庭傭工及其僱主為拍攝對象的照片。想想攝影師就性別歧視、階級觀念和僱傭關係而傳達的信息:

「Jannatul Mawa:《Close Distance》──孟加拉家庭傭工及其僱主的人像照」

「Jannatul Mawa:無形的界線和階級關係」

 

第三部分:延伸討論──社會和生態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圖片:Nilanjana Nandy,《無題》,2016年。由Nilanjana Nandy提供。

病毒令人類對生態的干預成為焦點。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洗手是想清除什麼?

讓我們看看兩位藝術家Ravi AgarwalMikhail Karikis如何利用藝術探討生態。

印度藝術家、社運人士和作家Ravi Agarwal的《Have You Seen the Flowers On the River?》和《Urbanscapes》以生態為題,檢視環境惡化和社區的角色。

希臘/英國藝術家Mikhail Karikis的《Children of Unquiet》和《Ain’t Got No Fear》探討後工業化、環境和下一代的問題。兩者分別於意大利托斯卡納Devil’s Valley的地熱能帶和英國肯特郡Isle of Grain軍事工業化的濕地上取景。

觀看二人的作品時,讓我們提出艱鉅的問題。沒錯,藝術創作亦講求思考和想像

  • 想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為人類和自然互不相干的不同情景。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找出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墮入這圈套的情況。
  • 藝術實踐如何協助解決生態問題?藝術的介入或質疑,能在社會政治和環境問題上有所作為嗎?

 

給老師的話:

 

  • 這一課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均可獨立授課。
  • 大部分習作本質上是重複的,此舉旨在強化日常概念。
  • 老師可自行決定習作最終以什麼形式發表。例如第一份習作可編纂成書。由全班共同製作的藝術家書冊可在復課後藏於學校圖書館。

 

藝術家簡歷

 

視覺藝術家Nilanjana Nandy於印度巴羅達大君薩雅吉奧大學藝術系修畢繪畫文學碩士課程。她曾參與 Pepper House Residency、Kochi Muziris 雙年展、Sandarbh & Black Box Project及Khoj Studios的藝術家駐場計劃 ,亦曾獲法國Pont-Aven School of Art頒授獎學金。其創作項目《COVER-UNCOVER》為現行的「Five Million Incidents」計劃一部分,由哥德學院和Raqs Media Collective聯合資助。Nandy的作品曾於印度當代藝術基金會的《Critical Constellations》、 Mumbai Art Room。其作品系列《IN-BETWEEN》曾參展位於德里的韓國文化中心的《Exhibition Proposal Contest 2017》。現時,她積極參與印度當代藝術基金會主導的「兒童藝術計劃」,同時參與由德里國家現代藝術館主辦的外展計劃。

Nandy認為藝術是手段而非目的。她利用繪畫作為切入點,思考個人和政治議題。

 

上載日期:2020年5月28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

相關內容

Educator Workshop_homelist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活動 | 教學實驗室

新學習範式:教育工作坊

2020年8月6、7、8、10及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