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在家進行的創意練習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在現今世代、尤其是面對危機時的角色。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的陰霾下,2020年度的春季學期一再停課。有鑑於此,文獻庫邀請本地藝術家設計不同活動,供老師指導學生在家進行。這些練習引導師生反思疫情下的個人經歷、社會議題,以至藝術在窘境中的意義。
為回應社交距離,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提議了以形狀、顏色和數字為表達方法,達至不一樣的溝通模式。
我們亦誠邀老師把學生的練習過程和成果上載到學習及參與Facebook 群組「亞洲當代藝術:教師社群」,與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
C 紙治療(筆友)計劃
撕紙代替書寫 數字跨越文字
簡介
把一張 A4 紙任意撕碎,碎紙沒有大小或數量規限。在每一張碎紙上隨意寫上數字,毋須順序並可重複。把碎紙放入信封寄給同組的同學,收信人則按自己的方式解讀信件,然後回信。心安,來自與人建立了莫名的情感連繫。
物料:A4 紙或色紙
時間:30-45 分鐘
對象:中學生
規則:兩個學生一組,用撕紙作為方法互相通信,直至累積到四、五封信件為止。緊記拍照解讀內容,並且保留碎紙。
白雙全現正收集學生通信紀錄,作為其藝術計畫一部分。我們誠邀老師把學生的通信的攝影紀錄電郵到learn@aaa.org.hk,並註明所屬學校、年級和學生姓名。
學習目標
1. 打破語言、文化和書寫的障礙,用最簡單的方式達致最深刻的溝通;
2. 返回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形狀、顏色和數字,重新探索書寫和閱讀的方式和意義;
3. 訓練專注力,幫助釋放壓抑的情緒,左右腦並用,幫助自己與他人的溝通。
活動步驟
1. 預備一張 A4 顏色紙(半張、兩張或白紙也可)。
2. 任意把紙張撕成碎紙(任何大小和形式),隨意排在枱面,直到撕完整張 A4 紙。藉此以撕紙代替書寫。
3. 用筆在碎紙上隨意寫上數字(單色或任何顏色,可重複或隨機),直到每一片碎紙都寫滿。以數字跨越文字,寫一封信給同學。
4. 靜心觀看你面前的碎紙,散落有序的數字就像蒲公英,飄落到世界的盡頭,又重新組合起來化成新生命。
5. 把碎紙推亂,袋入一個信封,寄給同組的同學。
6. 收信人按自己感應,把碎紙排列出來。每人有不同的格式或方法去排列碎紙,而碎紙可給你提示。把碎紙排得妥貼,拍照一張,連同你閱讀到的內容用短訊傳給你的同學。最後請你也拿起一張紙,撕一封信寄給對方!
形式變奏
1. 撕一封信也可以有不同方式:一張紙、兩張紙、半張紙……撕大塊、撕細塊、條邊工整、形狀隨意、故意或無意……黑色筆、紅色筆、三隻色、單色……你還想到哪些變化呢?
2. 每個人因應自己的個性和經驗,會有獨特的方式來撕一張紙,不要故意壓抑着和他人不同的地方,讓自己的情感隨著撕紙的形狀流露出來。就像畫一幅抽象畫,慢慢你會見到自己情緒的各個部份,被紙塊連接起來。
3. 通過排列來感應對方當時的感受、思考方法、情緒、未知的部份。排列碎紙時就像在重新書寫一封信,字體、行氣、篇幅和數字的次序便構成書信的內容。一封信因應不同人和當時心境,會有不同的排列方式。這個過程有如解讀一堆數字的密碼世界,亦可像記錄情緒的一幅抽象畫,各適其適。
延伸閱讀
1. 數字和藝術
-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以數字結合LED顯示器創作,顯示的數字卻只有「1」到「9」,而沒有「0」:
- 美國藝術家Jasper Johns繪畫「0」至「9」的數字,每個數字互相重疊組成畫面:《0 Through 9》,1961年。
2. 拼貼、書信和素描簿
- 菲律賓藝術家Roberto Chabet以白色紙張創作拼貼:《Untitled》,1978年。
- 香港藝術家蛙王郭孟浩用火把紙張燒成不同形狀,再把它們重疊、拼貼:《Fire Collage》,1979年。
- 新加坡藝術家李文在素描簿上以黑色描線,可視作其情緒和內在感受的反映(第1至7頁):素描簿,1993年。
關於藝術家
白雙全 1977 年出生,在香港生活及創作。2002 年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他的作品多發表 於星期日《明報》的專欄(2003年至今),從事攝影、繪畫及概念藝術創作,作品關於人與人與城市和自然之間的感通。他曾出版《單身看 II:與視覺無關的旅行》和《單身看:香港生活雜記》。他曾參與多個國際展覽,2009 年他代表香港參加第 53 屆威尼斯雙年展。2012 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最佳藝術家獎,及中國當代藝術獎 (CCAA))最佳藝術家獎。
上載日期:2020年5月5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學習及參與計劃」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及C. K. and Kay Ho Foundation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