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畫廊」位於臺灣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4樓,是1990年代高雄罕見的藝術家合作畫廊(co-operative gallery),致力於展示高雄現當代藝術作品,並試圖與當時的主流藝術商品對抗,開發臺灣的現當代藝術市場。在其營運的五年(1990-1995)之間,阿普畫廊不僅為臺灣南部的現當代藝術家提供了重要的舞台,也透過頻繁地與北部藝術家和藝術空間的交流,為這座城市的現當代藝術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礎。阿普畫廊檔案總計有超過1,900件文獻,收納了多位臺灣現當代藝術家早期的作品、展覽圖像,以及大量相關的藝術評論與趨勢剪報,描繪出1990年代初高雄的現當代藝術地景以及相關的藝術家網絡。

關於阿普畫廊
阿普畫廊的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代位於同一地址的「前衛藝術推展中心」。由梁任宏以及其他當時一起於藝術家葉竹盛畫室學習的友人共同創立,該中心展示了許多由歐美歸國的藝術家所帶來的前衛藝術相關資料,也因而成為1980年代高雄現當代藝術家聚會和交流的重要場所。1990年,為了能有一個得以展出有別於「傳統」藝術形式作品的空間,該中心的前經理木殘(陳茂田)和其他六位來自臺南與高雄的藝術家,包括許自貴、陳榮發、黃宏德、顏頂生、曾英棟和謝順勝,於前衛藝術推展中心的舊址成立了阿普畫廊。阿普畫廊採取嚴格的審查制度,所有展覽皆須六位成員一致同意才能舉辦,且僅有30歲以上的藝術家才會被考慮展出。隨著阿普畫廊的展覽逐漸受到關注,1992年,阿普畫廊的成員們決定在臺北成立「台北阿普畫廊」,由許自貴擔任總經理,並成為臺灣第一個由南部「進攻」北部城市的畫廊。台北阿普的成立不只是為促進南北藝術家的交流,也是阿普企圖開發臺灣現當代藝術市場的嘗試。以「阿普藝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做為台北阿普的登記名稱,台北阿普透過股東募集營運資金,並每月固定收購一件當期展覽作品做為典藏,期望能透過空間本身的經營為當代藝術製造市場,而非迎合市場品味決定展覽走向。1993年,有鑑於高雄的畫廊空間並不適合藝術家的聚集與交流,阿普畫廊於大勇路同一地址的二樓開設了「塩埕阿普」,並附設一個小型咖啡廳作為舉辦講座、課程和非正式聚會的場所。1995年,在資金短缺與台北阿普股東經營理念分歧等因素下,高雄與台北阿普同步結束營運,位於四樓的「高雄阿普」由木殘接手轉型為「塩埕畫廊」,而二樓的「塩埕阿普」則轉為陳榮發的工作室直至1997年。

檔案著錄及內容簡介
此檔案的整理以阿普畫廊的既有分類為基礎加以整合,以高雄阿普畫廊為核心,透過四大結構呈現其做為「畫廊」的特點。

1. 展覽資料: 包含高雄阿普畫廊1990年至1995年、台北阿普畫廊於1992年至1995年間的展覽紀錄,以及透過阿普畫廊邀請至其他空間展出的展覽資料,涵蓋作品與展場照片、邀請卡、新聞稿與相關報導等。

2. 藝術家檔案: 阿普畫廊所留存的藝術家作品圖像、簡歷,包含其代理的藝術家以及曾於阿普展覽過的藝術家。

3. 行政資料: 阿普留存的其他畫廊畫冊目錄、展覽檔期目錄、以及各類藝術趨勢相關剪報。

4. 其他: 阿普畫廊的招牌文字、簡介文宣等。

涵蓋日期 
1990-1995

檔案語言
繁體中文

館藏使用
開放供研究使用。如欲閱覽只限館內觀看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信件、報紙剪報和未出版作品),可向香港、新德里和紐約的AAA查詢。請於至少五個工作天前填寫「申請閱覽研究館藏」表格預約。

館藏複製
所有內容皆受版權保護,如欲發佈、出版,須獲得版權所有者許可。查詢電郵:research@aaa.org.hk

保管歷史及項目團隊
本檔案所含之大部分文獻皆於1995年後留存於陳茂田自宅中,部分文獻則來自臺灣的帝門藝術基金會收藏(該批文獻據信為前任台北阿普經理何春寰捐贈)。本檔案的蒐集始於2022年8月,並於2023年10月完成化、12月於AAA的網站上線。

本檔案的研究團隊包含項目研究員汪怡君、項目研究助理謝以恭與何沐恬。

鳴謝
阿普畫廊檔案為「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支持。